50週年社慶專屬網站凍結聲明

50週年社慶活動,已圓滿結束,此網站階段性任務也大功告成,感謝所有社友的支持與耕耘。
爾後校友會的社友資料更新、活動或佛法討論都改至台大晨曦校友會進行,請按下述連結前往:

  社慶迴響



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

驪珠獨耀於滄海─晨曦之回顧與前瞻

沈宗瑞撰 2010.3.1

今年逢晨曦五十週年社慶,適巧個人也在服務公職滿三十年後退休,回首前塵,宛若一夢。晨曦於我深有重恩,當時因社友李中旺、連永川同學介紹皈依陳上師,而我也在初機組上結識終身之菩提伴侶。詳細檢點,此因此恩,實乃極深極重。畢業後即入學界服務,回顧一生平淡,實無可述(惟誤人子弟,可罄竹難書),而日課讀誦,雖全歸草草,然幾乎未嘗一日廢斷,想人生起落無常,修行得以持續,實深僥倖僥倖,此全賴佛德加被有以致之。

去年梢,昱力學棣矚我為文以祝社慶,由於過往一向為晨曦邊陲遊民,參與不深,恐無可獻曝之處;惟在學校有年,考校園變遷甚速,若干現象發展,應可研究,蓋佛法不離世間法,亦當於眾生心行中求,若於現況深入,晨曦之前景或亦可思過半矣。近幾年,晨曦門庭寥落至此,實與此客觀環境息息相關,今若試圖振衰起敝,或許尤應鑑此,以策將來。昱力社長懇切篤敬,難能可貴,獨撐大局於將傾,高舉宏圖於前瞻,凡我晨曦學長皆應共襄盛舉,盡力護持,故敢此略申夸夸之言,以答誠意之殷殷。

台灣於一九八七年解嚴,此年為人心改變之分水嶺,校園文化因之亦有極大變化。於此之前,校園相對保守,民間(包括宗教)社團在校園發展組織者,絕無僅有;電腦網路亦不普及,學生僅能透過書籍報章,交流思想;一般校園思想性社團較多,存活較易,反之,育樂性社團則偏少;在社會非多元未開放之下,學生的生活與思考相對單純淳厚。然時至今日,情況全然改觀,揆其大者,有數個現象持續發展:
一、許多佛教道場叢林在校園發展組織,有些學校原先的佛學社團也轉而完全仰賴道場的指導,然世俗化活動比例漸增。
二、許多(非禪或佛教)禪坐或結合佛教觀念社團紛紛成立,率以附加提高學習效果、穩定情緒、增進健康及領導能力等目標作結合。
三、學生對社團的參與度與興趣普遍下降,網路交流取代人際互動;另一方面,學生社團數與異質性亦相對增加,然單一社團成員僅個位數者比比皆是,朝生暮死如蜉蝣者亦所在多有。
四、育樂性社團增加最多,學生已習慣透過影視媒介學習或放鬆身心,漸離閱讀與思索習慣之樂。
五、基本物質取向與需求遠超於過往,對於人生根本問題之思考風氣愈見淡薄,亦即工具理性超過價值理性。
六、過去校園周遭,因避秦火而來台開班授徒非學院式的鴻儒長者已凋零殆盡,而學院中的研究功利取向亦使得傳統學問之傳承精隨難以顯揚。

晨曦過去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是經典研討及參訪大德。回顧歷史,頗有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遵文殊智、效普賢行之意味。讀經之重要在於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,何況更而生信起行。華嚴經云:『欲度眾生令住涅槃,不離無障礙解脫智;無障礙解脫智,不離一切法如實覺;一切法如實覺,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;無行無生行慧光,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;禪善巧決定觀察智,不離善巧多聞。』所以因聞顯心,允為正因。至於參訪,則以各道場具實德之修行者為主,過往如此,未來亦應如此。法華經云:「一切治生產業,皆與實相不相違背。」治生產業既是,鐘磬梵唄豈可非是。一切法皆是佛法,惟法位次第儼然,曷容混濫,是故參訪當以應機生信起行為尚,然而此又非多訪多參不足為功。因於聞經,善巧開解;是故,以之而起如何之發心、如何之見地,將來必會如何之善知識與如何之法門,此乃理之必然。因之,讀經與參訪,互關互連。

未來晨曦之活動似應仍依此為兩項核心活動,但形式上不妨可求其變化;其他活動盡可多元發展,但仍應求其融貫上述這兩項核心活動為貴。老晨曦目前錙素皆俱,人際普及各界,未來或可於經典導讀或可於參訪對象上多為協助。畢業晨曦濟濟多士,老幹新枝,此傳承之法或可標為典範。然而,聞經參訪有兩原則須守:第一,若要佛法興,出家在家必要相互尊重、相互增益。一切法從恭敬生。在家水準高,出家水準自高,反之亦然。惟在校晨曦目前是以在學在家眾為主,所以未來小晨曦可以保留在家居士角度,與各大叢林接觸,但不必偏於某道場。此自亦可與各道場在校發展之組織,相互交流、借鑑取法。其次,大乘小乘要相互稱嘆,蓋此皆為釋迦一代時教,曷得拆離。指月錄中有禪師謂:「若論佛法,諸惡莫作亦得。」一般多謂,需涵蓋「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才是圓滿。禪師是真徹者,方有此句。此句是大方便句、真究竟句、大圓滿句,直可三頂禮。所以圓人所見無不圓,晨曦人若能以此見地,廣納諸乘之言,方不負釋迦五時八教深心以及歷祖披肝瀝膽之悲願。

未來世界物質熾盛,莫可暫息,人腦復加電腦,人際復含網際,網上加網,一往不返。名利食色,凡人所愛,原無足怪,乃虛擬感官之境,竟亦可廢食忘寢,夢中復夢,實前所未聞;再者,未來世界競爭日強,人之情緒壓力必藉藥物安頓,人不自主之況,可憐可嘆之狀,直不忍多思。此外,人類物質慾望又與學術科技發展息息相關。尤其基礎物理學以及腦科學之發展,本世紀或更有驚人之突破,其於打破人類認知成見或將有劃時代之貢獻。佛教教理層次井然,由可思議漸入不可思議,以論常識導歸離言實相。無論華嚴之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,或天台之藏、通、別、圓等皆在甄別淺深,歸向一乘。故科學知識之昌明,與佛法應可相互輝映。就真如門而言,實不增不減;就生滅門而言,可謂一得一失。是故,未來晨曦對經論之研討,能多所結合當代科學之發展,應可增加學生理解之深入。蓋古來之經論,曾引儒道思想以闡揚內學,佛學東來之初,復有經歷「格義」之階段;乃今之學子幾乎接受西方之教育內容,若能結合西式內容及思想方式則或更見其交融成效。最近十數年,藏土密教在西方大昌,弘法者以西方思維方式演繹佛教,實深有關聯。

近年得空閱讀《宗鏡錄》,深深嘆服永明延壽禪師之智慧如海,雖多以唯識為論,卻全屬圓頓之言,此錄正宗,可為(節錄)必讀之經論。其書八十餘萬言,禪師提出學佛要題,邀請禪門各宗長老討論,並將解答歸納整理,又復引用大乘經一百二十本,諸祖語錄一百二十本,賢聖集六十本,總共三百本。而舉凡邏輯、人文、史哲、經論等皆同冶於一爐。拜讀此書,世間學問祇如糟粕。五代人才多入佛門,極一時之盛;想今日人才雖遍在各業,惟若能普及佛教於各界,其況等爾。大學時期,為人生反省之最初與最重要階段,佛教之興衰,足可於大學教育(包括社團活動)內容得知,此所以甚多晨曦學長所深望於後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之處。

昱力社長曾提一問,望我解答,以補篇幅:「眾生既全是法身,本具如來智慧德相,為何會因為妄想執著而無法明瞭此道理?」此句是釋迦牟尼佛臘八開悟第一句: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。」的第二層問。此問可有甚多答法,可全顯佛教宗旨,可全賅大小教門,亦可引為晨曦之大哉問,學與問之間,演之可無窮無盡。蓋以世俗之相,不脫成壞住空之見(包括科學之見),不離生老病死之苦。此問之答,引《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》之回答甚為扼要,痛快淋漓:「學道人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。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。見有生趣其滅即落聲聞道。不見有生唯見有滅即落緣覺道。法本不生今亦無滅。不起二見不厭不欣。一切諸法唯是一心。然後乃為佛乘也。凡夫皆逐境生心。心遂欣厭。若欲無境當忘其心。心忘即境空。境空即心滅。若不忘心而但除境。境不可除。秖益紛擾。故萬法唯心。心亦不可得。復何求哉。」所以個人是如何之見,即成就其未來之道路;如何之妄想執著,就決定其三界之浮沉。而宗鏡錄卷二十三也有極好的妙喻:「觀生也如石女之懷兒,觀住也若陽燄之飜浪,觀異也同浮雲之萬變,觀死也猶狂花之謝空。是以深達無生,知皆無我,空生空滅,幻墬幻昇。」此與金剛經末後之六如句(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)可互參照。

前閱宗密圭峰禪師所著之《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略疏》,深喜其序言,有云:「處生死流,驪珠獨耀於滄海;踞涅槃岸,桂輪孤朗於碧天。」本在凡夫之地,故僅得擷前一句,作為本文之題。意為雖在生死之流中,但深信本性決定不失,不但信他(佛)亦且信自;雖煩惱業障滿身,幸得持名(咒)一法,信決可依此仰佛果德,效菩薩之行,猶如驪龍頷下珠而獨耀於滄溟耳。三十年來雖如夢,唯有此事最真實。謹以此文,用祝社慶。

沒有留言: